做藥這件事,北京為什么能“搶跑”?
2025年剛過去2個月,北京的醫藥健康產業就來了個開局“搶跑”——4個創新藥品、3個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獲批,數量位列全國第一。
北京,是怎么做到的?
“搶跑”背后是“搶時間”
7款創新藥械產品獲批上市、臨床急需藥械進口累計突破10個——這是北京醫藥產業的開年成績單。
這7款創新藥械產品中不乏重磅產品,如,我國首款干細胞藥物——艾米邁托賽注射液,首個獲批治療頭頸部鱗癌的國產PD-1單抗——菲諾利單抗注射液,等等。
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?
2024年,我國批準上市的創新藥總共48個,作為生物醫藥大省的江蘇,創新藥獲批上市數量位居全國之首,是13個。
所謂“項目制管理”,就是開展全流程服務,解決企業在各個環節的需求和問題,加速產品上市。
十年,產業規模翻了一倍多
開年的成績單只是北京醫藥產業 “加速跑”的一個縮影。
一組對比數據可以更直觀地展現:
2014年,北京醫藥健康產業規模為4028億元,10年后的2024年,這一數字已經突破萬億元,翻了一倍多。
2023年,北京醫藥健康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.6億元,是2018年的4.5倍。
創新成果同樣亮眼:化學小分子誘導多潛能干細胞技術為國際首創,“北腦二號”國際首次實現非人靈長類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攔截……
圍繞細胞與基因治療、腦機接口、合成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領域,北京優勢顯著。
更具“野心”的目標還在后面——《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(2024-2026年)》提出,到2026年“醫藥健康產業總規模達到1.25萬億元”。
前沿產業,不只靠“砸錢”
作為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“雙發動機”之一,醫藥健康產業為什么能在北京崛起?
如果說北京豐富的科研資源和人才儲備等要素是“先天稟賦”,那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是“后天助推”。
近年來,北京連續出臺“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”,支持產業全鏈條發展,帶動產業投資持續增長。2024年,北京推出32條舉措支持創新醫藥高質量發展……
一系列政策落地成效顯著。
南部,經開區已集聚各類醫藥健康企業近5000家,醫藥健康制造業規模占北京市近50%;北部,海淀、昌平創新要素聚集。
“醫藥產業是人才聚集型產業、前沿產業,很難只靠‘砸錢’堆起來,這是一個‘木桶效應’。”
貝雷告訴記者,產業的發展靠單一的某項政策或文件很難實現,正是因為優秀的科研基礎、人才政策、產業政策、營商環境等要素疊加,才為北京發展醫藥全產業鏈提供了沃土。
2024年,禮來、輝瑞、拜耳等8家知名國際醫藥企業在北京新設研發或創新機構。國際巨頭的青睞,是北京吸引力的證明。
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,建立投入增長機制,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、商業航天、生物制造、新材料、未來能源等20個未來產業。
對北京來說,醫藥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,正成為這座城市擁抱未來的生動注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