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芨
名稱:白芨
類別:活血化瘀藥
拼音:bái jī
拉丁:Bletilla striata (Thunb.) Reichb.f.
別名:白根、白給、白及、甘根、連及、白給、箬蘭、朱蘭(《花鏡》),紫蘭、紫蕙、百笠。
藥用部位:
藥材性狀:多年生草本。假鱗莖塊根狀,白色,肥厚,有指狀分歧。莖粗壯,直立,高30-60厘米。葉3-6枚,披針形或廣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鞘狀抱莖。總狀花序頂生,稀疏,有花3-8朵,花大而美麗,紫紅色。花瓣3,唇瓣倒卵長圓形,深3裂,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,側裂片部分包覆蕊柱;萼片3,花瓣狀。蒴果,圓柱狀,上面,6縱棱突出。種子細小如塵埃。花期4月下旬-5月下旬,果熟期11月中、下旬。 有變種白花白芨,花白色,園藝品種尚有藍、黃、粉紅等色。
栽培要點:常用分株繁殖。春季新葉萌發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,掘起老株,分割假鱗莖進行分植,每株可分3-5株,每株須帶頂芽。 亦可采用播種繁殖,但因種子細小,發育不全,需用培養基無菌接種,操作復雜,故罕用。
產地:白芨原產我國,廣布于長江流域各省。朝鮮、日本也有分布。
采收加工:夏秋兩季采挖,除去殘莖及須根,洗凈,置沸水煮至無白心,除去外皮,曬干,切片生用。
地道沿革:
性味歸經:苦、甘、澀,微寒。歸肺、肝、胃經。
功能主治:收斂止血,消腫生肌。用于咳血吐血,外傷出血,瘡瘍腫毒,皮膚皸裂;肺結核咳血,潰瘍病出血。
用法用量:6~ 15g,研粉吞服 3~6g。外用適量。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。
禁忌: